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 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.5—1.6倍,背面具两条纵沟,前2/3密布细颗粒及7斜列疣状突起和稀少短毛,后1/3有颗粒状波纹。额宽,分为两个不明显齿。眼窝小,眼柄细长,上眼窝缘有两条缝,额一眼窝缘及其附近密具短毛。前侧缘呈弧形,呈锯齿状,齿缘有毛。后侧缘向两侧扩大,盾状部发达,前缘有4齿,后缘有4条不明显的颗粒脊。
螯足粗大,不对称,右螯很大,长节腹后缘密具短毛,末端向外突出,呈叶片状。腕节呈倒三角形,具两斜列突起。一列6枚较小;另一列3枚突起较大。内侧面光滑,背面具细颗粒。掌节前缘变薄,扩大呈鸡冠状,有6—7枚锐齿,背面有不规则的突起,腹面具颗粒,可动指基部的外侧有一大钝齿,不动指基部有一叶片状突起,两指内缘均有钝齿。
步足短小,第1对最长,依次渐短,末对步足较前几对宽而扁。
雄性腹部呈锐三角形,第3至第5节愈合,尾节呈三角形。雌性腹部为长条形,分为7节,前两节各具一横行隆脊(中部隆起,两侧有宽沟,侧角突出),尾节呈楔形。
雄性第1腹肢基半部粗壮,末半部逐渐趋窄,末端弯向外方,末部密具小刺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♂ 39.5 65.5
♂ 38.5 61.5
♀(抱卵) 37.5 55.6
♀ 42.5 65.5
螯足粗大,不对称,右螯很大,长节腹后缘密具短毛,末端向外突出,呈叶片状。腕节呈倒三角形,具两斜列突起。一列6枚较小;另一列3枚突起较大。内侧面光滑,背面具细颗粒。掌节前缘变薄,扩大呈鸡冠状,有6—7枚锐齿,背面有不规则的突起,腹面具颗粒,可动指基部的外侧有一大钝齿,不动指基部有一叶片状突起,两指内缘均有钝齿。
步足短小,第1对最长,依次渐短,末对步足较前几对宽而扁。
雄性腹部呈锐三角形,第3至第5节愈合,尾节呈三角形。雌性腹部为长条形,分为7节,前两节各具一横行隆脊(中部隆起,两侧有宽沟,侧角突出),尾节呈楔形。
雄性第1腹肢基半部粗壮,末半部逐渐趋窄,末端弯向外方,末部密具小刺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♂ 39.5 65.5
♂ 38.5 61.5
♀(抱卵) 37.5 55.6
♀ 42.5 65.5
大小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♂ 39.5 65.5
♂ 38.5 61.5
♀(抱卵) 37.5 55.6
♀ 42.5 65.5
♂ 39.5 65.5
♂ 38.5 61.5
♀(抱卵) 37.5 55.6
♀ 42.5 65.5
生境信息
海拔范围
繁殖特征
国外分布
日本,韩国,澳大利亚,新西兰,夏威夷群岛,菲律宾,巴布亚新几内亚,马来西亚,印度尼西亚,泰国,印度,巴基斯坦,斯里兰卡,毛里求斯,马达加斯加岛,克里伯顿岛,非洲东、南岸,阿拉伯湾和红海。
国内分布
标本信息
标本采集地 1♂、1♀,西沙永兴岛,1957.04.15;3♀,西沙石岛,1975.01.10;1♂,西沙东岛,1975.06.12;1♂,西沙永兴岛,1977.02.17;1♀,海南榆林,1957.04.03;1♀,海南新村,1975.07.13;1♂,海南三亚,1957.07.13;2♂,海南新村,1962.04.06;1♀(抱卵),海南新村,1962.04.02;1♀,海南鸭龙湾,1992.03.19。